预防土传种传病害可选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硅噻菌胺、多粘芽孢杆菌、大黄素甲醚、木霉菌等种衣剂进行包衣或拌种,防治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茎基腐病等,兼治苗期锈病、白粉病以及黑穗病等,其中,多粘芽孢杆菌也能增强植株抗赤霉病的能力。

预防地下害虫可选用吡虫啉、噻虫嗪、丁硫克百威、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等拌种或包衣,防治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兼治孢囊线虫、苗期蚜虫等。
多种病虫混合发生区可根据当地病虫发生特点,选用相应的杀菌剂、杀虫剂复配进行包衣或拌种,复配时有效成分应与单剂剂量大致相同。也可直接选用复配制剂如戊唑·吡虫啉、苯醚·咯·噻虫、烯肟·苯·噻虫等拌种或包衣。绿色防控药剂可选用多粘芽孢杆菌、大黄素甲醚、木霉菌、金龟子绿僵菌等微生物农药拌种。

各地在选用适宜本区域的药剂拌种时,宜添加多粘芽孢杆菌或赤·吲乙·芸苔或芸苔素内酯或大丽轮枝孢激活蛋白等植物诱抗剂(或植物生长调节剂)一起拌种或包衣,以增强小麦抗(耐)病、抗逆能力。
在秋播结束小麦出苗后,各地要开展系统监测和大面积普查,一旦发现小麦条锈病或白粉病发病中心,应立即进行药剂防治,采取“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防控措施,药剂可选用三唑酮、氟环唑等喷雾防治,控制病害扩展蔓延,减少越冬菌源,控制次年春季小麦病害发生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