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首页 新闻 正文
耕种帮 2025-07-15 16:54:00 3181浏览 编辑:耕种帮

收藏

分享

3181

使用农药防治农作物害虫,要达到最佳杀虫效果,除了选准对口药剂、适期用药外,还应特别注意用药时间和部位,日常使用还应注意控制用药次数等,延缓害虫抗药性上升速度。
杀虫剂为什么越用越没效果?
选择正确用药时间
施用农药时间以上午9-10时和下午4时以后为宜。上午9时以后,作物叶片上露水已干,在这个时候施药,既不会因为露水冲淡药液影响防治效果,又可使害虫与农药直接接触,增加害虫中毒机会。下午4时以后,正是夜出性害虫即将出动的时候,在这个时间施药,能提前将药剂施于作物上,待害虫在黄昏和夜间出来活动或取食时使其接触毒液或取食中毒死亡,同时还可避免药液蒸发损失。
杀虫剂为什么越用越没效果?
选择正确施药部位
应对危害根部的害虫,将药剂灌施于根部或施于播种沟内;对在叶背面取食的害虫就将药液喷在叶片的反面;防治红铃虫、棉铃虫就把药打到花蕾、青铃上及群尖上;防治螟虫造成枯心苗就撒毒土;防治白穗就喷雾或泼浇;防治稻飞虱、稻叶蝉就将药液喷施到稻株基部;防治斜纹夜蛾就将药液喷到花蕾及幼荚上。只有因虫施药,送药到位,才能击中要害,实现药到虫除的功效。
杀虫剂为什么越用越没效果?
延缓耐药性
一种药剂,开始使用时,杀虫效果往往很好,但随着用量不断增加和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抗药性上升的案例不断出现。最突出的是顺式氰戊菊酯,即使提高几十倍甚至成百上千倍的药量或配药浓度也不能把害虫杀死。
这其实是因为害虫产生抗药性。其实,自然界害虫种群中本来就存在对农药敏感程度不同的个体。杀虫剂的使用过程,实际上是杀虫剂对昆虫种群起选择作用的过程。每使用一次杀虫剂,就会留下相对抗药的个体,杀死相对敏感的个体,也就使害虫群体抗药性水平或多或少地提高了。
现已查明抗药性产生与害虫及其生活习性有关。生活史短,每年繁殖代数多,接触药剂机会多的害虫,如螨类、介壳类、蚜虫等最容易产生抗性种群;一种害虫对一种农药产生抗性,往往对同类型的其他农药亦有抗性;不同杀虫机制的药物之间不易发生这种交互作用;同一种农药连续使用次数多或处理浓度高,抗性形成快,反之则较慢。
为防止或延缓害虫抗药性上升,提倡采用包括选育、推广抗性品种、改进栽培技术、开展生物、物理等多种技术的综合防治方针,尽量减少药剂防治的次数和药量。其次是选择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混用、轮用以及镶嵌式施药。

|查看最新肥料报价 | 查看最新杀虫剂报价 | 查看最新杀菌剂报价 | 查看最新除草剂报价 | 查看最新调节剂报价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与网友投稿,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耕种帮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做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未登录 网友评论人参与
0/500字
输入验证码: 点击获取验证码

最新文章